在讲汉口人旧时服饰习俗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我国近代服饰习俗演变的轨迹。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不仅有悠久的传统,而且有不断变化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搴木茹皮”到今天的西装革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中国传统服饰习俗有“褒衣博带”和“等级森严”的特点。古代服式虽然代有更易,但从东周的曲裙袍服到清代的长袍马褂,总的传承倾向是宽大松缓。褒衣博带本是儒生服式,儒学在古代的思想统治地位使这种服式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盛行不衰的基本服式,直到近代仍有影响,在人们印象里,读书人穿长衫,穿短打的是城里的苦力和乡下的农民。服饰习俗依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本来就有很大差别,而封建时代的服饰制度,把阶级、等级地位的差别抬到了比性别、年龄的差别还要重要的地位,许多朝代都有关于服制的等级规定,违背了统治者颁定的这种服制,便有犯僭越之罪的危险。清朝就很讲究服饰之禁,对亲王、大臣、职官、士子、良家的服式及衣冠质地都有详细的规定。此外,在清代,与剃发蓄辫相联系,还有强迫穿满装的问题。满洲男子服装主要是长袍马褂,这是他们入关前狩猎、游牧生活的产物。入关后,在强迫汉人剃发的同时,还颁布了改衣冠的命令,要求汉人着装“务照满式,不得异同”。现在有关清代故事的影视片里,充斥着剃发蓄辫、长袍马褂男人,他们的那身打扮就源于此。
传统服饰的这些特点,有许多弊端,到了近代尤其显得突出。褒衣博带,长裙雅步,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服饰上的等级区分,既不合近代平等观念,压抑了普通民众对优雅服饰的追求,又因搞得十分烦琐,令人难以适从。满洲服装更是近代反清斗争攻击的目标之一。中国服饰的近代化演变势在必行。
欧洲人在 17 、 18 世纪时,也多穿着宽大的长衣,与中国相似。而到了 19 世纪,站在中国人面前的西方人,已是“男子上衣短衣,下穿裤,皆极窄,仅可容身”。初见这种服装,中国人的感觉是“夷服太觉不类”。而后来终于发现这种服装简捷灵活,十分方便的优点。西方女子服饰奢华美观,也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在中国服饰习俗改革中都产生了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改革,大致经过了这样三部曲:先是用“细密光泽”的机制布取代粗糙的土布,用进口呢绒取代传统的毛皮衣料,款式尚无大的变化;第二步是模仿外国人穿“洋服”;第三步则是追踪时髦,出现时装。这种变化,与服饰的国际化趋势是相一致的。
武汉人的服饰习俗在近代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本文仅以商业大都会汉口为例。
从前汉口人讲“刮器” (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这种写法。徐明庭先生解释为“俗呼体面曰。 ‘ 刮器 ' ,或取刮垢磨光之意” ) ,穿着打扮比较讲究。在商界工作的不论是老板还是店员,多穿长衫,出苦力的劳动者则多穿短打。冬夏衣服花色,按季节而有所不同。夏季酷热,有钱人家轻罗薄纱,愈轻愈好,下层劳动群众则有终日赤膊者;颜色则好蛋青、血青、宝蓝、白色、灰色、米汤娇色、出炉银色,以淡雅为主。有一种“香云纱” ( 一种上漆的细麻布 ) 制作的衣服,穿着凉快,不论贫富都有喜欢穿它的。冬季则一般要穿棉袄棉袍,富裕人家极寒之时,男女多服狐皮、羊皮袍袄,以御寒气。妇人还喜欢将火炉、火钵放在袍子里面,燃烧白炭、炭巴等类,以助体温。冬装的颜色则爱玄青、二蓝、品蓝、玉色、虾青、灰青等颜色。
至于衣着之花纹则随时变改,男女老幼无大分别。
从前女子“衣必红绿”,以红为吉服之色,凡有婚姻、庆事时,家内一切布置,如帷帐等类皆以红色布制之,其他家具亦多用红色,满堂光耀,彩幔缤纷,俗称为“满堂红”。白色除了夏衣用白色以外,余多忌讳白色,因为中国传统以白为孝服之色。民国以后,服制改变,受西人尚白色的影响和迷信观念的淡化,城市女子穿“一套缟素衣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房门门帘也用起带花的白布来,大红大女往往见于农村妇女。
缠足为以往妇女习惯,脚小者称为“三寸金莲”,刳木如桥,缀于鞋底,名曰“弓鞋”,走起路来,“缓行似敲玉棋,急走如挝羯鼓,其声清脆可听”。清末民国年间渐渐改良,劝禁缠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军政府也发出告示,要求全体妇女放足。然社会上普通仍以脚小为最贵,有人娶了大脚老婆,竞对人说:。“昨晚我在坟堆里睡了一夜”,盖以大脚似碑也。许多人清末缠小了脚,民国时放了足,半大不小,称为“黄瓜脚”。 1926 年北伐军打到武汉,国民政府迁来汉口,厉行放足,再裹小脚的人越来越少了。
民国初年,一时兴起洋装热,汉口人士多穿着洋式衣服,女子亦间有剪发着洋装者。后因西服制作不得要领,弄得逼窄拘束,人们认为有碍身体自然发育,逐渐屏弃,又返回传统服式。在 1912 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服制》中,有两种常礼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袍褂式即长袍马褂。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亦将马褂和长袍定为男子礼服。
长袍、马褂均为清代满族服装。长袍即旗袍,分男女二式。较为单薄的称长衫。男式旗袍系无领、箭袖 ( 俗称马蹄袖 ) 、大襟左衽之长衫。原来四开衩。清入关后,受汉族服饰影响,居常长袍有所改良,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马蹄袖改为平袖,惟官服和礼服仍为四开衩、马蹄袖。同时汉族人受满族统治者强迫,许多人也穿起了长袍、马褂。民国时期对长袍作了进一步的改良,无领改为圆领,宽大改为窄瘦。这种长袍和长衫以及对襟式“唐装”、折腰长裤成了人们的常服,一般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多着长衫,而冬天即使农民也有着长棉袍御寒者。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所穿上衣,故名。早期仅扈从者和出使者用作礼服,因他们均乘马,穿短褂比较方便。后来营兵也服用,到雍正年间服者增多,逐渐流行,不分老少贫富,普遍穿着。其式:长仅及脐,平袖及肘,两侧开衩,领、袖缘花边,宽窄随时尚,至晚清镶边减少。有对襟、大襟、缺襟诸式。礼服为对襟式,以青色或灰色为贵;常服为大襟式,有深红、浅绿、绛紫、深蓝、深灰等色。缺襟式又称“琵琶襟”,多作行服。入民国后,对襟式马褂也有作便服穿者。作礼服的马褂一般罩在长袍外边服用。形成长袍马褂套装。民国时期所规定的礼服即此种,因此长袍马褂流行较广, 20 世纪 30 年代初汉口曾流行此种服式,服用长袍马褂的人数超过了西装和制服。作为礼服的长袍马褂套装在 40 年代后渐少,而作为常服的长衫、长袍则一直流行到 1949 年前后。
通常所称旗袍一般指女子长衫。本来,满族女式旗袍比较宽大、平直,下长至足,领口、襟、衣裾及袖端均滚有较宽的花边。春秋季也加穿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满族旗袍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变,由宽袖改窄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滚边亦变窄。在欧美时装风格的影响下,旗袍的款式经历了反复的改良。衣的长短、领的高低和有无、开衩的高低、袖的长短和宽窄、衣襟的开法等等,均随时尚的转移而变化。其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使旗袍呈露出妇女体型曲线的自然美。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等地有许多时装店制作各种式样的旗袍。汉口的白海记时装店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专门设计有翘腰的紧身旗袍代替直统旗袍,并按顾客的体型确定式样,征得顾客同意后才缝制。在采用面料上则依质而异,缝制不同季节的单夹皮棉各种样式。还用镶滚、嵌牙工艺,配以时兴的空花扣、实心扣。襟则有海派大襟、胸褶大襟,领则有紧扣立颈、开花颈等等区别。 40 年代,白海记这种改良的旗袍在汉口非常盛行,几乎成了妇女的代表性时装,从富家贵妇到小家碧玉,以至女学生,都有穿旗袍者。女子出门,无不穿着自己喜爱的旗袍赴会,使交际场变成了旗袍展示会。妇女日常所穿则是大襟上衣,折腰长裤,部分穿裙。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