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本站服务
首  页 | 景点荟萃 | 旅游新闻 | 旅行知识 | 荆楚文化 | 风景壁纸 | 实用查询 | 企业会员 | 地接湖北 | 旅游论坛 |
线路大全| 优惠信息 | 机票超市 | 酒店预订 | 人才招聘 | 导游天地 | 自驾车 | 旅游经理人| 户外运动 | 咨询留言 |
武汉旅游 | 宜昌旅游 | 荆州旅游 | 襄樊旅游 | 恩施旅游 | 十堰旅游 | 神农架旅游 | 荆门旅游 | 咸宁旅游 | 旅游导航 |

鄂菜翘楚——武昌鱼和洪山菜苔
  位置导航: 首页>>汉韵楚风>>美食风味>>鄂菜翘楚——武昌鱼和洪山菜苔

武汉人请客,特别是招待外地客人,总要安排几道具有武汉特色的名菜佳肴表示主人好客的盛情。其中以武昌鱼为主要原料的菜肴,如清蒸武昌鱼或红烧武昌鱼、花酿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等,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还有方便的包装成品武昌鱼出售。“武昌鱼”有什么来历呢 ? 这要从历史故事讲起。

公元 221 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备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 ( 今鄂州 ) ,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 229 年,孙权即帝位,改元“黄龙”,迁都建业 ( 今南京 ) 。 265 年,吴国末代君主孙皓又自建业迁都武昌,扬州诸郡百姓溯流供给武昌帝室、官僚消费,劳役烦重,怨声载途,甚至有人劫持吴主庶弟孙谦,抗议迁都加重了民众负担。左丞相陆凯乃上疏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极力要求还都,孙皓终于返回建业。

这段史实使“武昌鱼”的名声大振,以此事入典的诗词历代多有,著名者如南北朝时诗人庾信所作《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唐代诗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宋代诗人范成大《鄂州南楼》诗:“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谓典故活用,更使武昌鱼扬名天下。

仔细品味这些诗词佳句,可知“武昌鱼”本来是对古今武昌地区所产鱼类的泛称,包括了鲫鱼 ( 细头鱼 ) 、鲴鱼,鳊鱼、鳜鱼 ( 桂鱼、鲜鱼 ) 等肉嫩味美的上等品种。黄鹤楼前江中有回流,漩涡波纹呈梅花形,俗称“梅花水”,据说其中所产鲤鱼味最鲜美。同治《江夏县志》载:“鲤鱼三十六鳞,惟黄鹤矶头鲤鱼三十七鳞,其味肥而美,立冬后腌鱼者喜买之。他省呼之日 ‘ 楚鱼'。”

近读徐明庭先生辑校的《武汉竹枝词》,其中清末范昶《春日武昌杂咏》有诗称:“吾庐天地不曾租,绝好闲官事又无。浇酒洲边告鹦鹉,年来食饱武昌鱼。”这里的“武昌鱼”,也印证了我的推测,一个闲官,无事就到鹦鹉洲边喝酒、吃鱼,当不至于总是吃的一种鱼吧,可见是泛指。或问,既然是鱼类泛称,为何不称“汉阳鱼”、“汉口鱼”,偏偏要称‘‘武昌鱼” ? 这是因为,一、有上述建业一带童谣在先,人们作诗引用现成的典故;二、武昌长期以来是湖北乃至两湖地区的政治中心,又有黄鹤楼那样的千古名胜,历代政要、墨客骚人来湖北,总要落脚武昌,吃到武昌的鱼。当他们写诗吟咏武昌时,很自然地就用“武昌鱼”来指称武昌地名或泛指在武昌吃到的鱼。

现在作为湖北著名品牌的“武昌鱼”,是后来经过科学鉴定而命名的。 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鱼类学专家、华中农学院教授易伯鲁等通过对梁子湖 ( 由武昌县即今江夏区和鄂州市共辖 ) 所产鳊鱼进行观察、鉴别,发现了三个鳊亚科鱼种,即长春鳊、三角鳊和团头鲂类,前两种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江湖,惟团头鲂系梁子湖独有,故命名为“武昌鱼”。团头鲂与三角鳊同属鲂,但据易伯鲁的研究,团头鲂有几个主要特点:一、团头舫吻端纯圆,同三角鳊比较,口略宽,上下曲颌的曲度小;二、团头鲂的头一般略短于三角鳊;三、团头鲂尾柄最低的高度总是大于长度,三角鳊尾柄的长度和最低高度几乎相等;四、团头鲂膘的中室是最膨大的部分;五、团头鲂腹椎和肋骨 13 根,三角鳊却只有 10 根;六、团头鲂的体腔全为灰黑色,三角鳊为白色,带有浅灰色色素。

这种鱼确实具有肉嫩味鲜等优点,加上毛泽东诗词的名人效应可资利用,武汉饮食行业便将其作为名菜推出。但是普通的市民并不能辨别上述这些特点,常常把所有的鳊鱼都认作武昌鱼而介绍给外地来的客人,客人们也便一面品尝着清蒸鳊鱼或花酿武昌鱼、杨梅武昌鱼,一面吟咏着“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高兴地感谢主人的盛情。

冬天,武汉人都爱吃洪山菜苔,清炒菜苔、菜苔炒腊肉都很好吃。关于洪山菜苔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菜苔本名芸台菜,俗称油菜,红色者称红油菜。洪山菜苔即属于红油菜。种植此菜需要肥沃的土壤,较低的气温,一般是秋植冬撷。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茎肥叶嫩,素炒登盘,清腴可口。据说洪山宝通寺一带的菜苔味道尤佳,他处所产均不能与之媲美,以致有一种说法,以宝通寺钟声所到之处为范围的地方出产的菜苔是正宗,“距城 ( 武昌城 ) 三十里则变色矣,洵别种也”。王景彝《琳斋诗稿》有咏菜苔一首云: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苔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这首诗是说,说到甘甜,要数周原的荠菜,说到辛辣,要数蜀国的辣椒。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蔬菜。想不到长江边上的武昌,又有菜苔这样的好菜。紫色的菜茎经霜打后特别脆嫩,黄色莱花在雪地里显得特别娇艳。还有黑、白二色的白菜,与菜苔一起都是楚地的名产。

人们相信名人,名人喜吃的食物也可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关于洪山菜苔便出现了“刮地皮”的典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上记载:“光绪初,合肥李瀚章 ( 李鸿章之兄 ) 督湖广,酷嗜此品 ( 按:指洪山菜苔 ) ,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土性有宜'。勤恪 ( 李瀚章的谥号 ) 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民国初年,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汉到北京当大总统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苔,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苔。 1949 年元月,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飞来武汉为蒋介石说项,破坏和平运动,但毫无结果。临走前,他想到洪山的红菜苔是闻名已久的特产,今后还不知能否吃到,便对湖北省主席张笃伦说:“今晚到洪山去买 300 斤红菜苔,以便明晨带回南京去。”有人写诗讥其事云:“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苔归。”

1 949 年后社会发展,每年冬春送往北京供鄂籍老干部佐食的洪山菜苔,由民航班机运去。如今,更有保鲜硅窗塑料袋包装,港澳的鄂籍同胞也可以吃到新鲜的洪山菜苔了。“刮地皮”云云,已成为历史上的笑谈。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地图 |
Copyright 2003-2004 湖北旅游咨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