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发展简史 |
|
湖北省历史悠久,在郧西、郧县、长阳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湖北境内,商代有楚(今南漳荆山)、卢(今襄樊)、彭(今房县)、庸(今竹山)等封国。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盘龙城,四周有夯筑城垣,城内有大片宫殿遗址,城外有作坊遗址和墓葬区,出土大批精美的铜器,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
湖北省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是当时湖北境内疆域最大的国家。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名,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楚国力更强,同齐、燕、韩、赵、魏、秦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就是楚地兴起传开的。
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为46郡,郡下设县。楚作地名,重了秦始皇父亲的名讳,遂改以荆山(今南漳)之"荆"称之。后来湖北就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湖北主要部分属荆州。三国时期,直到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仍为荆州所辖。北宋初年,以洞庭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元代将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划为湖广行省,省内有襄阳、黄州、蕲州、兴国、峡州、武昌、江陵(中兴)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3年(1664年),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6年(1776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在武汉市黄陂区还发现了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同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同为中国文化发祥地,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南阳-襄阳驿道,联系密切,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出现垸田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有余粮输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并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在孝感县花园镇绩家畈西头湾1号院成立。 |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