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三峡的交通,几乎全靠水路。每遇洪水,浪大流急,船只停航,行旅断绝。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凿栈道后,三峡交通才有所改善。现在船过草堂河口,在北岸仍可望风一段三峡栈道。
栈道,指在山间石壁上凿孔架桥,连接阁亭的山道。石孔呈方形,长宽各数寸,深数寸至一、二尺不等;每孔间距数尺,楔入横木,铺上木板,即为栈道。栈疲乏途中有较宽阔平坦处,每隔相当里程筑一阁亭,供行人歇息。三峡栈道大部分开凿在绝壁上,途中间或有石桥跨过沟壑,坦坡极少,工程非常艰巨。
三峡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止,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城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余公里;其余则散见于西陵峡中。据志书记载,当年的栈道上,纤夫与轿工可以并行。现在已经没有铁链,石栏也残缺不全,走在栈道上,俯瞰大江,如临深渊,令人怵目惊心。
三峡栈道不仅行人称便,也是峡中名胜古迹之一。秋冬枯水季节,可以从白帝城山脚下涉水过草堂河,洪水期则需专船在峡中靠岸始得攀登。
|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