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瞿塘关,在白帝城下,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
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里河宽只有百余米,把滔滔大江紧束得象一条沟壑,而通过的流量往往多达每秒五、六万立方米。“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用一“争”字,活画出夔门的赫赫水势。
诗人杜甫过夔门,吟出“西南万壑注,敕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的千古绝唱,勾勒出夔门的雄姿。现在,临江的石壁上还清晰可见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和行书“夔门.瞿塘”,郭沫若过夔门时,也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夔门南岸的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丽的片段景观。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虽然寸草难生,而各现异彩,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
2003年6月10日三峡蓄水后,夔门石刻已淹入水面下。 |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