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天池新闻
  位置导航: 首页>>旅游景点>>武汉景点>>木兰天池>>木兰天池新闻

          木兰天池景区每周六民俗节目迎游人 

                          作者:黄陂区旅游局 
 
           木兰天池向游客奉献一道大餐
                                                ——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表演
    春天,木兰天池被鲜花装扮成了花的世界,大门前、园区里繁花竞放,万紫千红,处处洋溢一派欢乐、喜庆的景象。为了丰富广大游客周末春游的内容,木兰天池与当地文化部门、附近致富了的农民共同精心准备了系列的民俗表演,有身着五彩盛装的威风锣鼓、彩船、高跷、虾子灯和板凳龙等,还有黄陂楚剧团“花木兰”的精湛演出。

这一天,木兰天池内外是人头躜动,热闹非凡。威风锣鼓场面壮观;蚌蚌精、板凳龙等表演新奇,许多节目的演出是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知识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属于原汁原味地方民俗文化。
    当日,除了人山人海的踏青游客,附近乡村的农民也都纷纷赶来观看。因为,以上民俗活动,在木兰天池附近的几个湾子,往往只在过年时才举行。当地的一位农民对记者说:“湾子里,这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年年如斯。不用人为地组织,没有丰厚的奖品,大家自发地参加,亲友们的一声喝彩便是最好的奖励。”可见真正的民间艺术蕴藏于民间,源于民间,延于民间的艺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
    当日,木兰天池门前还有一个赶集活动,300多米长的“商业一条街”大红灯笼高高挂,各家店前摆满了各种当地的农富产品,一些真正意义的纯绿色食品——野菜、香菇、菌类、土鸡、土鸭等,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在扎风筝;捏泥人;剪窗花……过往的游客、赶集的农民都争相购买。赶集会上人潮涌动,异常热闹,成为了景区大门前的又一抹亮色。
    据木兰天池负责人介绍,此项民俗文化表演和“商业一条街”赶集活动将固定下来,每逢双休日均在景区举行。
    确实,木兰天池将木兰的传奇、“新五师”革命遗迹、本土的乡情民俗和自然生态资源组合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魅力无穷的旅游观光产品。2002年10月开园以来,景区共接待了游客120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地方相关产业收入超过亿元。
    木兰天池开发、经营的成功和繁荣,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富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农民们围绕景区旅游的需求,办起了饭馆、旅社、休闲娱乐;土特产、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木兰矿泉水、蔡店蜂蜜、长岭葛粉、甘棠板鸭、土庙五香干子等日益畅销)、工艺品加工业;旅游纪念品开发;交通运输、养殖、建筑、建材业------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而且其主导地位是已见雏形。如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就业和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也引导、更新和改变了农民的观念,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拉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打破这一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当地的农民一下子从贫困线以下跃升到小康水平,这成为了广受关注的“天池现象”。“天池现象”产生的社会效益可谓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其实,“农家乐”也是一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起到了样板作用,为其他类似景区开发提供了一个借鉴。据黄陂区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木兰天池周边的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于旅游开发。特别是在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的乡村休闲游以来,城区走郊的游客更是越来越多。
    去年,木兰天池又投资开发了汤池温泉,获得了巨大成功;今年,还将投资开发我省的嘉鱼陆口温泉、随州大洪山风景区。景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力争做到开发一处,改造一片,带活一地,将周边农民一个个培养成合格的景区员工,还要让更多的农民由粮农变成“花农”、“菇农”和“果农”。真正让每一项“旅游工程”都变成为“扶贫工程”和“富民工程”。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