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坚持开发开放和旅游扶贫、富民强市战略,打大别山牌,走特色路,逐步形成以天堂寨生态旅游为龙头,天堂寨——铜锣寨——六安走道为主轴,万佛湖休闲度假旅游、寿县古文化旅游为两翼,省级旅游区及淠史杭观光带、金寨梅山红色旅游区为骨干,其他特色旅游区为补充的旅游格局。
近五年全市旅游总投资10多亿元,其中政府引导性资金1000多万元,旅游国债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引进市外资金7亿多元,市内民营个私投入3亿多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接待设施基本配套,旅游商品开发初具规模。省级风景名胜区由4个增加到7个,其中获国家审批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2个。“九五”以来累计实现旅游脱贫人口近8万人,旅游企业吸纳下岗人员2.8万多人。一个旅游经济实体逐渐增多,旅游行业覆盖面日益扩大,旅游带动功能日益增强的皖西旅游新格局已经形成。
为落实“三会”精神,发挥旅游业在跨越中的先导作用,市旅游部门提出:以大别山旅游为品牌,以绿色、红色、特色旅游产品为龙头,加强资源整合,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区配套服务功能,把六安大别山建成省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5年后基本形成新型支柱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准确市场定位,注重整体促销,全力打造六安大别山旅游品牌。培育天堂寨、铜锣寨的生态游,白马尖、万佛湖、东石笋的休闲度假游,毛坦厂、横排头、寿县人文游等。5年后全市建成4A级景区2—4个,3A级景区3—5个,2A级景区10个左右。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启动六安大别山红色旅游工程。培育重点红色旅游区,建设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霍山西镇暴动纪念馆、金寨革命烈士陵园、金寨红25军和28军军政机构旧址等经典景区,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快速实施。
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突出精品产品建设,突出骨架线路及环线沟通,突出接待档次提升及旅游购物基地建设,靠招商引资构建独具特色的六安大别山旅游产业体系。市“568”计划按分批推出的原则,首批建立各类旅游项目近20多个,投资额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