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名称:三峡大坝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外,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而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景点名称:巫山十二峰
巫峡最负盛名就是巫山十二峰,它们分别座落在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六峰,各距巫山县城约10-30公里不等。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乘船过峡,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江南六峰有:“净坛”、“起云”、“上升”陷于岸边山后,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十二诸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古往今来。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两句古诗词道出人们对十二峰的倾慕之情,其中神女峰的秀美身姿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光。 古文人多以十二峰名编缀成诗,现录一首: 曾步净坛访集仙,朝云深出起云连; 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翠屏聚鹤还。 才睹登龙腾汉宇,遥望飞凤弄晴川; 两岸不住松峦啸,断是呼朋饮圣泉 巫山十二峰与江面相对高度: 起云峰,720米;翠屏峰,740米;飞凤峰,740米;上升峰,780米;聚鹤峰,820米;松峦峰,820米;朝云峰,820米;集仙峰,840米;望霞峰,860米(即神女峰);圣泉峰,870米;净坛峰,1020米;登龙峰,1130米
景点名称:神女峰
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是十二峰中最著名的一峰,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 又叫望霞峰、美人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火,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根据「巫山县志」记载:「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神女峰对岸飞凤峰下现存授书台,据说是瑶姬授书夏禹处。三峡地区山高峰秀,壁陡峡窄,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峡谷风光犹存,又添平湖景色。图中的神女峰海拔高922米,水位升至135米后,人们仍需仰视才能一睹“神女”的风采。
景点名称:神农溪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的鸡公山。自溪口上溯20km依次有龙昌洞峡、鹦鹉峡、锦竹峡,又称“神农三峡”。神农溪漂流使用的是一种形似“豌豆角”的扁舟。跨上这种古味加土味的小船,在碧水清波上悠然漂流,会使你感到一种原始的野趣。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两岸山峰紧束,绝壁峭耸,溪水在刀削般的峡壁间冲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六十余处。水道虽狭急却清浅,漂流极富刺激而又安全。神农溪流经三个风景各异的峡谷--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
两岸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两岸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神农溪经过两个土家族小村寨。掩映在凤尾竹、芭蕉叶、柑桔林、乌桕树中的村寨恍若世外桃源。此处溪水幽平,彩石满滩,游人可在土家吊脚楼中休憩,或游泳,或捡石,或去村中参观古老原始的水磨、石碾,观赏土家人粗犷的巴山舞、对山歌,品尝、苞谷酒和土家饭菜。 蓄水后,神农溪水位延伸5公里,漂完全程约需4个小时。
景点名称:瞿塘峡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从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开始,至城四川省巫山县的大溪,全长虽然只有8公里,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其“雄”首先是山势之雄。游人进入峡中,但见两岸险峰上悬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山似拔地来,峰若刺天去。峡中主要山峰,有的高达1500米。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米。最窄处仅几十米,这使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分雄气。其中峡之西端的夔门尤为雄奇。它两岸若门,呈欲合未合之状,堪称天下雄关。新版人民币十元背面图案便是瞿塘峡入口夔门。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集中,游览者称便。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神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在风箱峡下游不远处的南岸,有一座奇形异状的山峰,突起江边,人称“犀牛望月”,维肖维妙。出瞿塘峡,峡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距白帝城仅几公里的杜甫草堂遗址,更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处。
景点名称:白帝城
轮船一出夔门,就可看见江北有一座突兀而立、堆绿叠翠的秀丽出峰。峰顶,座座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红墙碧瓦,翘角飞檐,点缀着一山翠色。这就是李白那首著名的诗《早发白帝城》中咏叹的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距奉节城东约15华里,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是三峡的西口,入川的门户。由于地势险峻,古往今来,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是三峡旅游线上久享盛名的景点。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甚多,展出的文物及工艺品就有1000余件。其中有著名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巴蜀铜剑,其形如柳叶,工艺精湛,游人观赏之际,深深在心底赞美古代巴人的智慧及手艺。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东碑林,《凤凰碑》和《竹叶碑》最引人注目。白帝城风景如画,古迹甚多。早已成为中外游客游览长江三峡风光的必游之地。今天的白帝城系明清时候的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景亭、望江楼等建筑,还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涂金塑像及风箱峡悬棺展览。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将抬高。白帝城将四面环水,成为人间仙境,景色将更加美丽迷人,游船可直达城中。
景点名称:七道门
七道门溶洞,在长江北岸的栈道悬崖上,攀登而上,约四、五米高便入洞中。洞大如厅,内有大小七个洞口,因而得名。第一道门宽、高约三、四米,远远望去,象是一个张开的虎口,大有吞云吐雾之势。洞内宽阔,但坎坷不平,其顶如锅底,洞壁亦有钟乳。顺着洞厅径前行,约数米,入第二道门;门口小,洞内光线暗淡,只有洞顶的天窗有一线阳光射入,故此人称“一线天”;顺着小洞弓身向天窗望去,又是一个洞,出了洞口有一沟壑,站在那里,身后危岩压顶,脚下百丈绝壁,一江怒水,于眼下奔腾咆哮。七道门口的崖壁下,有清澈的间歇泉,滴滴水珠,不时发出“叮咚”的声音。稍下一点的悬崖下,还有几个溶洞,抗日战争时期,曾利用这里的险要地势,在洞里设置了大炮,其工事,至今可见。
景点名称:小三峡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全长50公里。它比长江三峡的峡谷更窄,山势更陡,水虽浅而清,滩虽短而险。 第一个峡谷就是龙门峡,峡长约3公里,峡口犹如瞿塘峡中的“夔门”,峡口两岸峭壁耸入云,峰峰相对,形若一扇扇铁门,雄奇壮观,故有“小夔门”之称。进峡后,两岸峰峦耸立,绝壁摩天,悬崖上翠竹垂萝,摇曳多姿。河东岩壁上,有一清泉汩汩流入河中,人称“龙门泉”;河西绝壁上可见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300余公里直到黑水河,这些石孔即为古栈道的遗迹。继续前往就是小三峡中最长、最迷人的滴翠峡。滴翠峡长约20公里,峡中钟乳石遍布,石石滴 水,处处苍翠,故名滴翠峡。峡中有座巨大的赤壁山陡立河岸,其通体赤黄生辉,小木船从其脚下经过,犹如巨人足旁的蚂蚁,这就是宁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赤红色崖壁上挂满莲花般钟乳石的就是“红屏翠莲”;那直立江心的“关门岩”恰似巨扉锁关,使船无路可行,紧逼岩前却见大门开启一缝,然刚挤过门缝,回头一看大门又合了起来,真令人惊奇。
景点名称: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景点名称:崆岭峡
在西陵峡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处于秭归县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5公里。以往这里滩险流急,礁石密布,著名者即有“二十四珠”,其中“大珠”石梁,长约220米,宽40余米,高约15米,突露水面,如猛虎卧伏江心,与邻近之“二珠”、“三珠”,号称三石联珠。其下乱石暗礁,犬牙交错,锋利如剑,致使航道弯曲狭窄,恶浪汹涌,行船稍一不慎,就会触礁沉没。民谚云:“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因而人们称此为长江三峡险滩之冠。现经整治,横江乱石和水下暗礁,已被爆破清除,航行至此,如履平川,昔日“鬼门关”今为“阳关道”。两岸峰峦叠秀,环云蔼翠,飞瀑流泉,扬雪溅珠,满山柑橘成林。
景点名称:兵书宝剑峡
兵书宝剑峡长约4公里,峡内有白沱和小青滩扼守于峡的南北两岸。1978年曾在小青滩挖出一尊屈原石像,系明嘉靖年间的遗物,现已移至秭归县屈原纪念馆。传说,诸葛亮西征入蜀,留下长剑一把,铁卷兵书两本,置于三峡绝壁而得名。其实,所谓“兵书”,却是半腰岩隙中的几块匣状物体,乃是古代的岩棺葬;所谓“宝剑”,却是一柱岩石,不过乍看起来,却象一柄直插在激流中的浮雕巨剑。 2003年6月3日三峡大坝蓄水水位达到110米,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和屈原纪念馆的文物专家,从绝壁岩缝中取出了“兵书”--悬棺,藏匿千年于绝壁上的谜底在三峡库区蓄水一百一十米后被揭破,文物专家在第一口棺木中没有发现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发现八件铜质矛,矛上有人头像,很精致。还有一件文物像半边胡芦。棺中文物排放位置整齐,分为前三件、中三件、后三件。第三口棺木中藏有一米见解方长的宝剑一把,上面好像有文字记载。另有铜头木尾弓箭数支。每口棺木头都有两个孔,据说是悬挂悬棺时用的。棺木两边尚有红黑白色的花纹。据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说,那可能是油漆涂制的,非常考究。目前,被抢救的文物被陈放在秭归屈原纪念馆。 叶金果,彩色缤纷,景色佳丽,风光无限。
景点名称:灯影峡
灯影峡位于东距南津关约10公里的地方,位于长江南岸,这段峡谷狭窄而直,石灰石垂直节理发育异常,岩石崩塌跨落十分严重,形成岸壁陡峭,山顶奇峰异起,在峡谷南岸的白牙山顶上,有四块奇石屹立,十分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每当夕阳夕照,晚霞透衬峰顶时,“玄奘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它们面对进、出峡的航船,远远望去,就好象灯影戏幕上的剧中人,所以这段峡谷叫灯影峡。
景点名称:黄陵庙
位于西陵峡的黄牛峡,掩映在南岸一片香柑金桔林中。原名黄牛祠,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现存的建筑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仿宋式建筑重修的。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大立柱,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前石碑上刻有诸葛亮到此因感禹王治水的功绩而题写的碑记。 黄陵庙,山水奇特惊险,有古歌曰:“朝见黄牛,暮见黄龙,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这带路途的艰难。李白、白居易、陈子昂、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都曾在此留下诗文。李白曰:“三朝见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黄陵庙还有许多记载历代三峡水文情况的碑刻。其中一块记载着清同治九年发大水,淹到了殿堂上的金匾,是三峡里最高的一次水位。
景点名称:风箱峡
盔甲洞对岸,在黄褐色的悬岩峭壁上,有几条断岩裂缝,岩缝高处,有物酷似风箱,传说鲁班路过时,遗风箱于此,所以人们称这段峡谷为风箱峡。乘船旅行,转眼而过,很难辨认“风箱”,但“风箱峡”三个字倒是显而易见的。看“风箱”最佳处是在峡中栈道上。 “风箱”处悬崖高约数十米,一般人不易攀登。据传清光绪末年有人攀登成功,取下一具岩藏物,此物“扣之中空,作木声”。1971年,两个采药人合力登上“风箱”处,终于揭开了“风箱”之谜。原来所谓“风箱”,实为战国或秦汉时的岩棺。此次发掘,共得木棺两具,内有巴式铜剑、铜斧、木剑鞘、草鞋、汉初四铢半两钱等一批珍贵文物。 岩棺葬是一种古代地方性葬俗。西汉至南北朝时,四川地区最为流行,瞿塘峡两岸就有多处。现“风箱”近旁的岩穴高处,还有两处岩葬。这两处洞穴里究竟有多少木棺,多少文物,古人又是如何搁置上去的,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