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湖北随县雷鼓墩战国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先民攻金之术的又一个奇迹。
编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故称编钟。青铜铸造的钟纽形制不同,因而有“铙”、“铎”、“鎛钟”、“甬钟”、“钮钟”等不同称呼。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八枚一套的,东周时期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而曾侯乙编钟有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钟一件,共六十五件。每件钮钟都有铭文,共两千八百字,内容除甬钟正面各有“曾侯乙乍时”五字外,其余全是乐律学的内容。甬钟都是长甬,有鼻,下层的甬钟,错嵌红铜花纹,其余各部分的纹饰则是浮雕的蟠螭纹。编钟总重两千五百多千克,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间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和手承托重量。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柱承托横梁以加固。如此数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精美的编钟出土,举世震惊。今天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每天迎送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编钟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优雅而柔美。据有关声学的研究,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的七声音阶相同,而且还有变化音,有完整的半音阶。它不仅包含有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而且还有变宫、变徵。七个音之间还有五个中间音,因此形成了完整的十二音律。整架编钟的音域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其中三个半八度十二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各种乐曲。
“楚声韶乐”离不开铸造编钟的青铜工艺,曾侯乙编钟在铸造工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分析,六十五件铜钟都是用陶范分范合铸而成,花纹用模具翻制。并且,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编钟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在工艺上采用的预热铸型、延期脱范,利用铸型和金属余热进行均匀退火,改善金属组织,通过淬火、回火工艺调整音频等,使编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音响效果。
1978年发现曾侯乙墓以后,198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曾侯乙2号墓出土了三十六枚一套的编钟,从而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又增添了一件稀世之宝。据专家研究,曾侯乙编钟并非曾国制造,而是楚国制造的器物,当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惠王送给曾侯乙的殉葬品。
部分文章来源于因特网或报纸媒体,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或更正。
|